读唐诗 | 举杯邀明月
说到李白,一个离不开的关键词就是“天才”,李白应该是最没有争议的天才诗人。但是我们怎么理解“天才”,不是打破规则就是天才,不是胡写乱写就是天才,陈子昂就不是天才。
所谓天才,就是他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,把他所继承的文学资源,都能给一个出人意料而又恰如其分的运用。所谓天才,体现在对规则的运用上。
李白的诗,最突出的是飘动的感觉。他的五古是飞动的,像同时代的王昌龄一样;他的七古是飞动的,是学鲍照;他的齐梁体,包括五律和杂体,也有飞动的感觉,因为他的才气太大,自我意识太强烈。
他的偶像谢灵运也是自我意识强烈的人,但是谢灵运的诗没有写出来这种飞动的感觉。谢灵运的诗还是一种锤炼的感觉,李白的诗没有一点锤炼的感觉。
李白的诗是四句一下出来的。有的人的诗是一句一句出来的,一句是一句,加上一句是两句。但是李白的诗,给你四句一下子就出来。所以你在李白的诗里,是找不到诗眼的,看不出特别精心锤炼的一两个字。
我们先看李白的古体。李白是在唐代复古的诗风里的,而且是唐代复古诗风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。唐代的复古运动,从王绩萌芽,从陈子昂宋之问开枝散叶,经历了二张,到李白终于开花结果了。准确地说,李白还是花,杜甫那代人才是果。到元和诗人,我觉得有点熟过了。
李白的五古,可以说是“唐古”的典范。我们要找一个标准的六朝五古,是阮籍的咏怀,那么我们找一个标准的“唐古”,首先肯定是李白的《古风》。
李白的《古风》明确宣布是拟古的,而且他就是学的阮籍,而且他学阮籍学得很像。他的五古走的不是疏阔的路子,走的就是阮籍的独语的路子。他的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,就像阮籍的咏怀一样,比较难读。陈子昂也是学阮籍,但是李白想得深,所以陈子昂可以一眼望到底,李白是望不到底的。
这个李白的形象,跟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傻乎乎只会撒酒疯的李白形象是不一样的。所以李白的《古风》可阐释性很强,就像阮籍的《咏怀》一样,这种东西,是李白的真髓所在。
另外,虽然李白的思想是很深邃的,但是他始终是一个诗人,不是一个思想家,他没有抛弃晋宋齐梁“声色大开”的传统,他没有放弃对形象的迷恋,没有抛弃诗歌形象思维的本色,他的思想,是一定要寄托于形象的。
《古风》的第一首,是这组诗的开宗明义,也是李白诗歌复古的宣言。一开始他说“大雅久不作”,否定六朝,这是唐代复古运动共同的声调,是唐古存在的前提。
什么叫古诗,从句法上说,就是不用齐梁句法,用汉魏句法,用散文化的语言,基本不用对仗,偶尔有排比。对仗的好处,在于写景,在于创造形象,不对仗的话,就好在天然。
《古风》里面有很多的游仙场景,这个传统,从阮籍咏怀就开始了,陈子昂也有,李白写起来,就更得心应手,也借鉴了郭璞的游仙诗。李白是一个道教徒,他的诗里充满了对神仙世界的幻想。他游仙的视角,好像是已经登上仙界,在俯瞰人间,然后对人间充满了悲悯,不忍离去。
李白写游仙的五古经常表现出一种童心,也就是老庄说的赤子之心。比如《古朗月行》,开头几句很像儿童的视角。
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又疑瑶台镜,飞在白云端。”然后顺着抬头看,“仙人垂两足,桂树作团团。白兔捣药成,问言谁与餐。”好像儿歌一样。
又比如《月下独酌》,这也是我小时候我妈教我念的,因为觉得很好玩。
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”本来就没有别人,只有一丛花,一壶酒。然后,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算上月亮,算上影子,算上我,一共仨人。不说只有我一个人,说算上月亮算上影子一共仨人,这就更显得人少,显得孤独。
然后就这么点东西,还往下减。“月既不解饮”,少了一个喝酒的;“影徒随我身”,影子也不会喝酒,而且影子只是我的附庸,这就又少了一个喝酒的。所以还是一个人,但是这就比单说一个人显得更孤独,把这个孤独写得更有表现力。
这么一个一个往下减,就好像小孩子数数一样,一个一个加上去,再一个一个减下来,很有耐心的样子,就显得很有童心。
即使这样,我还是姑且和这个不会喝酒的月亮、影子作伴吧。“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”我使劲地唱歌跳舞,月亮和影子总会是有一点反应的。但是可惜,醒的时候,月亮和影子可以陪着我,醉了以后就要各自分散了。月亮会落下去,月亮落了我的影子也看不见了,当然就是月亮不落影子还在,你醉了也不会跟月亮和影子这么嗨了。
所以,还是不要执着于“同交欢”了吧。还是相忘于江湖,做无情之游,在云汉之上,在理想的天国,我和我的影子,还有月亮,我们的灵魂,会在那里相遇,再也分不出彼此。在这里其实有很通透的道家对生命的思考。
他写世俗生活的五古,比如《寄东鲁二稚子》,写他思念自己的两个小孩子,一个男孩一个女孩。他写小孩子情态的这几句,应该是受到左思《娇女诗》的影响。这也反映出儒家的伦理对李白还是有影响的,人间的天伦之乐仍然让他挂念。
另外,他中间这几句写思归之情,也很飘逸,在充满儒家色彩的选体诗中,突然借了一下乐府的力。“南风吹归心,飞堕酒楼前。”把“归心”具象化了,让它可以被南风吹着走,也可以“当”的一声落在酒楼前,明明是很玄幻的想象,但是想得很具体,而且有心、有风、有酒,这个画面很李白。
“南风吹归心”是一个五连平,好像风把心一路吹出去,然后“飞堕酒楼前”是一个律句,把上面这个大拗句接住,好像心掉下来,落回了现实一样。这种地方看出李白对声情效果的掌握。
然后承着“楼”说,“楼东一株桃”,然后就很认真地写这株桃树去了,“枝叶拂青烟”。看到这儿你不知道他想说什么,宕得太开了。李白的诗为什么显得宕得开,因为他宕开以后,会去写十万八千里之外的细节。
然后他再拉回来,“此树我所种,别来向三年。”他是为了写离别的时间太久了,结果就宕到那么远去写,写一个“枝叶拂青烟”,然后慢慢地再给你拉回来,从这个“三年”再生发,写“桃今与楼齐,我形尚未旋”。
然后再拉到孩子身上,说女儿见到桃树怎样怎样,儿子见到桃树怎样怎样。五古就可以这么左冲右突地写,五律就不好这么写。